平台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平台会成为当下的趋势?而国内的平台在轰轰烈烈的跟风运动中,多半跟得不伦不类,它们究竟缺失了什么?
  透过API,我们可以看出驱动平台开放的背后力量到底来自何方。
  将来在互联网这一行,不忙API者,很可能是不务正业者。

  谷歌和Facebook每天有50亿次API应用请求,Twitter每天有30亿次,这占了它全部流量的75%。换句话说,互联网领潮者所忙的正事中,API占了3/4。将来在互联网这一行,务不务正业,很大程度要看是不是在忙与API相关的事情。问一个人:你API了吗,很可能意思是:你干正事了吗?

  不久前,福布斯一篇《移动设备爆发式增长刺激API淘金潮》,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写道:“今天,在互联网的几乎每一个领域,你都能看到一股全方位的淘金浪潮,而浪潮聚焦的目标就是API。”在中国,互联网浪潮的聚焦目标,也开始对准API。

  API是平台开放的出口,搞懂了API,就搞懂了平台为什么要开放。

  平台的开放,是由多种力量驱动的。仅从技术上看,就有标准、源代码、开发工具、API等驱动因素,API在各种驱动因素中之所以特别重要,在于它最接近应用。API是技术与应用的结合部。

  从某种意义上说,API代表了平台开放的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的合力。

1、API的含金处何在

  API是应用程序接口的缩写。淘金潮怎么会与这么个技术味很强的词联系在一起?原因是,API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正好坐在互联网浪潮中原动力级的钱眼正中心。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正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择其要者,财富原动力上的钱眼是什么,可能是最主要的门道所在。传统经济有两个基本的钱眼,分别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钱德勒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中,已做了很好的总结。

  规模经济通向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的同质化制造,如“中国制造”,范围经济通向小批量、多品种的差异化服务,如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革命显然加强的是范围经济这个钱眼,所以钱德勒的临终遗著《信息改变了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转向了这个方向。

  API正好坐在数字范围经济的钱眼上。

  福布斯的文章也明确地说:“创建和应用API的潮流是靠长尾经济驱动的。”而长尾经济按我在《长尾战略》一书中的界定,正好就是数字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一种报酬递增现象。其特征是,初始固定资本投入高,边际投入低,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成本递减。同是报酬递增,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相反之处在于,品种越多,成本越低。规模经济则是品种越少,成本越低。造成这种效果相反的原因,从当前实践看,主要在于固定投入的性质相反:范围经济更适合数字化——并因此而开放——的固定投入(IaaS、PaaS、SaaS中的I、P、S),而规模范围更适合原子——并因此而封闭——的固定投入。

  品种越多,成本越低的好处,是产生低成本标歧立异的经济效果,从中获得高附加值。用福布斯文章的话说,就是“API平台能够让企业获得有力的杠杆,用低成本撬动高需求。”这里的高需求,特指品种多样化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2、API是关键枢纽

  怎样做到品种越多,成本越低呢?抓住固定投入与边际投入的转换枢纽是关键。这个枢纽,对互联网来说,正好就是API。

  API是统一的系统通向多样化应用的门径。打个比方,API好比王府井大街上的店门。店门越多,代表这条街上做具体生意的商家越多,由此产生的品种越多样化。王府井大街对应于初始固定投入,店家对应于边际投入;王府井大街好比系统,店家好比应用。API是联接系统与应用的中转站,使同一个固定资本投入可以对应多个应用上的边际投入,使一个系统基础业务可以对应多个增值应用,使一个基础设施可以为众多商家分享。

  当前,互联网应用面临的范围经济类型的形势是,应用越来越多样化(这有别于王安时代——系统与应用不分的时代)。“就算再大的公司也不可能为所有平台的所有需求编写软件”。这种技术形势客观上要求,将系统与应用分开,系统本身免费、开放,通过API,推动收费的应用开发,通过应用服务反哺系统业务。也就是说:“生产工具(按:比如说SaaS中的软件)本身基本是免费的。开发者能够为各种特定的需求开发应用程序。”应用服务收费反哺免费的系统业务,这有点象商家将广告费支付给电视台,支持它免费提供内容一样。

  API的长尾性质表现在:它使多样化的品种、差异化的应用,因共享(共同嫁接于)开放的系统平台,而免去了巨大的初始固定投入,随着品种的长尾不断延长,边际成本呈现递减之势,“即便每个应用程序都不是非常流行,但当几千个应用的流量累积在一起,(按:利润)就十分巨大了”。

  一旦API就绪,平台的范围经济作用就充分发挥出来。因为无论是I(云设施)、P(云平台)、S(云软件),不同于原子平台的最大特点,就是变花样不耗成本,越变花样,成本越低;越变花样,增值越多。在高度竞争中,规模经济往往趋向降价竞争,而范围经济往往趋向提价竞争。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这个大势在背后推动这种转向。

  平台开放,在这里已不是主观上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技术和应用形势逼迫下不得不为之的事情。如果不开放平台这种初始固定投入,就不可能在应用多元化的形势下,培养众多的“税基”,同其它平台进行中国创造型的竞争;就只能做与高附加值的长尾相反的短头生意,陷入缺乏附加值的价格战苦海,永远停留在“中国制造”这个过去。

3、开放心态变得很重要

  中国平台跟风热中,多半跟得不伦不类,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保持正确的开放心态很重要。

  开放心态,不是说,想开放就算开放,或者表面上做点开放文章就算开放。不了解开放的所以然,没有在API这个关键点上用足功夫,是国内跟风者没有调整到真正开放形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一些商家,口头上喊开放,也提供了一些开放工具,但仍在与下游的应用厂商同场竞技,在增值业务上进行竞争。这是因为不了解数字范围经济的所以然,不明白平台开放在这个场合要求与应用服务开发者分离业态经营。

  再比如,有的商家,学习国外成功厂商榜样,开放了自己的平台。但是在API上下的功夫相差数百倍,既不研究中间件平台化趋势,又不潜心研究构件……,甚至连基本的人力都没有保障。把正确的事做得很不正确。

  所以,树立开放心态首先要摆脱跟风心理,诚心正意回到事物本身。有了开放心态,还要抓住关键,在API上是否下苦功夫,就成为真假开放的试金石。

  追踪API的市场表现的穆萨发现:”从零到第1,000个API,用了8年时间。但达到了2,000个只用了18个月,在2010年,每个月新增的API是去年的两倍。”形势不等人。

  你,API了吗?!

4、从封闭走向开放

  以苹果、微软、Intel巨头为首的IT企业引领着业界从封闭到结盟到最终开放的潮流,而这些模式更替变换的背后,其实是利益增长点在驱动。

  1977年4月,苹果Ⅱ在美国第一届计算机展览会上首次亮相便一鸣惊人,小巧轻便的外观、简便的操作及可于家中安置的特点使得苹果公司收获了众多订单。1980年12月,苹果公司上市,其上扬的业绩一发不可收拾。然而,软硬件捆绑在一起销售的苹果最终为Wintel联盟所打败。1985年,乔布斯出走,苹果迎来寒冬。2001年,早已归队的乔布斯在推出iPod的同时,率先推出网络音乐服务,即iTunes网上音乐商店。2007年,苹果的首款智能手机iPhone问世,其一大亮点便是与之相配套的应用程序商店,即App Store。据悉,目前美国整个行业的单曲销量约为10亿首,保守估计,苹果iTunes占到66.2%的市场份额。苹果App Store辐射77个国家,iPhone和iPod touch用户数已达5000万,App Store软件开发者超过12.5万,其应用目前已超过30万款。

  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是微软移动终端战略中的核心产品,自1996年至2007年一直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中,其市场份额更是在2007年达到了12%,仅次于Symbian之后,位列市场第二。随着有强大的App Store支撑的iPhone的出现,WM的市场份额一路从2008年11.8%跌到2009年的8.7%,今年第二季度更是跌至5%。WP7能否挽救颓势,关键要看微软能否将始于2009年微软移动应用商店的战略计划进行到底。

  今年11月3日,以腾讯的《致QQ用户的一封信》为开端的3Q大战也着实透露出中国互联网巨头在高速发展过程所面临的由封闭而导致的瓶颈问题。腾讯因与创业公司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争利而导致骂声一片。看来,尽管于9月份已经上线社区开放平台的腾讯,其心态还远未达到真正开放,而如这般借“开放”之名行“垄断”之实的互联网企业必然走不远。

  封闭与开放是一对反义词,“汉典”对封闭的解释是严密和彻底地封口,对开放的解释是解除封锁、限制、禁令等,允许进入。在现代IT界和互联网界,开放指的是在软件业和网络中,软件系统通过公开其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或函数(function)来使外部的程序可以增加该软件系统的功能或使用该软件系统的资源,而不需要更改该软件系统的源代码。封闭与之相反。封闭与开放代表两种模式,归根结蒂是代表两种心态。拿当下较流行的“开放”来说,其形式体现在有众多第三方开发商的平台化参与,而开放平台的实质是放弃垄断心态,让别人获利。唯有如此,自身图利方能长久。在这一点上,马云显然要比马化腾看得清也看得远。从短短十几年的IT及互联网发展史中可以看出,全行业呈现了一个从封闭到结盟最后到开放的态势。而这一态势则是产业分工与细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利润增长点转移的结果。

5、封闭

  没人会怀疑乔布斯是个天才。1976年的初春,南加州风犹寒水犹冷的时候,在车库里折腾数月之久的乔布斯与好友沃兹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世界第一台个人电脑。第二年,苹果公司注册成立,由此开启了世界上最伟大公司的旅程。早期的苹果公司被称为是封闭的,源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以及苹果公司的市场和产品定位:首先,个人电脑市场刚刚起步,市场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对于电脑,用户全无所知,更别提明确的需求。在一片荒地上构造自己脑海中设计好的大厦,苹果必须从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领域做起;苹果公司最初的定位是高端、小众市场,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苹果的颠覆性的创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的实现。所以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构建自身的生态系统,这对于偏纯技术、以产品为导向的苹果公司来说是效率最大化的体现,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对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骆品亮表示:“大家说苹果封闭,是因为它的操作系统是纯粹的技术创新,与既有的替代技术不兼容。技术变革要颠覆并替代已有的主导技术,需要10倍的性能,这就是安迪·葛罗夫定律,实际上需要一个生态系统来推动。苹果操作系统的封闭,从引领技术潮流、超越对手的角度来讲是对的。”因此,苹果从硬件到软件的设计再到生产和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一手包办就不足为奇了。靠着大胆的创新,苹果公司推出了Apple I、Apple II、Macintosh等产品。其中,Apple II在IT界被广泛誉为缔造家庭电脑市场的产品,到了1980年代已售出数百万部。苹果也因此在1980年成功上市,IPO当日苹果就诞生了4位亿万富翁、40位百万富翁。

  可以说,封闭本身并无好坏。任何事物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封闭开放都不例外。封闭的苹果在早期取得成功,即源于它的封闭顺应了当时的发展潮流。同样的道理,不能与时俱进,也必将被淘汰。随着个人电脑市场的逐步发展,用户开始呈现出多口味、高品质的要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苹果在高潮之后没落,其原因就在于没能正视市场的发展所必然带来的产业分工,固守软硬件一起抓的方针,拒绝与其他硬件厂商的合作,最终跌入谷底。而骆品亮认为,苹果自身还不够强大,单靠自己不能形成正反馈,无法以一己之力树立操作系统标准。苹果公司在电脑领域落伍的主要原因,是一开始没有像IBM那样构建开放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就是说没有找到跷跷板的借力点。

  成立于1982年的Sun公司以技术见长,旗下产品除了终端PC机,几乎覆盖了全IT产业链,从芯片、服务器、存贮等硬件到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Startoffice等软件以及重量级产品Java语言,Sun始终坚持走自行研发的路线,于1995年至2000年达到巅峰。然而,始终坚持封闭,无视市场变化从而错过最佳结盟期导致Sun于2009年被甲骨文收购的结局。原因显而易见,产品线过长的Sun没有办法在各个领域保持第一。而技术公司做不了第一就没有优势,伙伴联盟可以使得技术企业专注于其擅长的核心领域,而动作迟缓的Sun公司于2004年开始尝试小规模对外合作,注定为时已晚。

6、结盟

  产业结盟是指出于确保合作各方的市场优势,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应对共同的竞争者及将业务推向新领域等目的,企业间结成的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产业联盟能在某一领域形成较大的合力和影响力,同时有助于企业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开拓。其好处显而易见,产业联盟能以较低的风险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调配,成为企业优势互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理论上来讲,由于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技术越来越深,技术投资越来越大,单个企业没有力量完成整个产业链投资。因此,旨在通过产品上下游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联盟顺时出现。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产业联盟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蓬勃发展。

  2004年,Sun向结盟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与AMD合作,在其处理器上搭配Sun的Solaris操作系统,借此,Sun重回x86的主流市场。此役尝到甜头,Sun开始了一系列的结盟合作行动。首先与老对头微软达成了和解;与Linux社区也在该年首次实现了合作;2007年,与英特尔、IBM、戴尔等达成合作。Sun研制了采用AMD处理器的刀片服务器系统,并在服务器上预装Windows操作系统,从此不再强迫用户安装自己的软件。频繁的合作背后是深度的利益在驱动,通过与各大巨头的合作,Sun使Solaris这款操作系统获得了业界肯定。有分析人士指出:“Wintel联盟之后,Sun凭借Solaris与英特尔合作形成了另一个操作系统与芯片之间的强力联盟。而与英特尔和AMD合作本身,也对Sun的产品进军中小企业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与微软在虚拟化和互操作领域的合作,则更多的是提高Windows与自己操作系统的兼容性,以获得更多的用户支持。与IBM和戴尔的合作,则可能以Sun的服务器市场份额在激烈竞争中被这两家巨头侵蚀为代价,但通过与它们的合作,可望使Solaris获得更多的安装数,从而获得更多的服务收入。”Sun公司的结盟战略是奏效的,该公司大中华区存储事业部总经理Brian Knott介绍说,2007年第3财季的净利润达到了6700万美元,而2006财年同期它还亏损2.17亿美元。

  上个世纪80年代,专注于操作系统领域的微软和专注于芯片领域的Intel所组成的Wintel联盟给了独行侠苹果以迎头一击。1985年即拥有GUI的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经过后续的不断更新配合Intel超强“芯”,Wintel在业界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实力雄厚的Wintel联盟,苹果节节败退。2006年,苹果无法扭转时局,首次采用了Intel的核心处理器。苹果在联盟的路上跟慢了一步。

  有业界人士认为:“Wintel联盟在推动电脑个人化的进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Wintel联盟确实曾造就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正是因为软硬件的有力组合,才使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过,当两者已经发展成为在各自领域的寡头时,它们所做出的贡献相比它们存在的威胁而言,已经微不足道。”今年,英特尔与诺基亚共同推出Meego操作系统,目标是上网本市场、车载系统市场及手机系统市场。同时也推出了App Up应用程序商店。无独有偶,微软的Kin系列手机也于今年四月份发布,突出社交网络功能,市场定位于年轻消费者。昔日的Wintel联盟终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瓦解并成为对手。英特尔和微软两大巨头都在觊觎新兴的且大于PC数十倍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詹睿妮对媒体说:“移动互联网过去几年十倍增长,MeeGo是个开放的平台,我们不认为封闭的系统是未来的趋势,开放的平台更能激励创新”。此番话足以透漏英特尔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大战略——开放平台。

  Wintel联盟的瓦解能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企业追着利益跑,而赢利模式没有永久不变的。

7、开放

  1999年三星开发出了MP3,同一年,美国东北大学学生ShawnFanning开发出Napster,可以免费下载音乐。此二者都不是苹果首创,苹果却首次将播放器iPod与音乐商店iTunes结合起来。可以说,是苹果点开启了平台开放的时代。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张认为:“‘产品+内容’的组合,很好地构建了一个双边市场,本身做成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的价值在于,它通过iMac、iPod、iPhone、iPad等产品一边牵着众多的程序开发商,一边则牵着广大用户。张表示,这样的平台建立起来,既有跨边的网络效应,也有同边的网络效应,很多人看别人用iPhone,就有一个追随效应。由于网络效应,成功的平台享有递增的规模效益。所以,今天苹果的创新不是仅仅着眼于产品,而是把产品做成一个平台。随着使用苹果产品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做应用程序开发的人也越来越多,聚集效应也就出现了。2008年上线的App Store更是验证了这一点。

  从技术角度来关照,开放平台指的是把网站的服务打包成一系列计算机易识别的数据接口开放出去,供第三方开发者使用,这叫做开放API,提供开放API的平台本身被称为开放平台。通过开放平台,网站不仅能提供对Web网页的简单访问,还可以进行复杂的数据交互,将它们的Web网站转换为与操作系统等价的开发平台。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基于这些已存在的、公开的Web网站而开发丰富多彩的应用。

  目前互联网界、IT界平台概念盛行。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苹果、微软、YouTube、 Flickr还是国内的开心、人人、三大运营商、百度以及四大门户等,各个领域无不催生出平台模式。究其原因,可以提供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开放平台,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加优质而丰富的体验,这是大势所趋。易观国际总裁于扬称:“开放平台的提供商将成为对整个产业链影响最大的因素,开放平台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真正具有平台实力与心态的互联网企业非Facebook莫属。著名互联网人士谢文(博客)认为,Facebook几行简单的代码就把成千上万家网站变成了自己网站的一个外延行为节点,各自孤立的网站融合而成一个丰富多彩的无限网络世界,而Facebook居于这个世界的中心。iPhone使苹果摇身一变成为美国最大的手机公司。iPad清除了有线与无线,桌面与移动的界限,使上网成为最新的时尚生活方式,同时把戴尔、联想推向了传统产业的行列。这是平台真正吸引企业的魅力之处。

  然而,真正的开放平台是什么?谢文指出,其有三层含义:首先,这个平台能接入第三方应用;其次,这个平台能开放给用户,网站和平台之间可以对彼此的用户有所了解;第三是开放用户的行为,这其中包括真实的人际关系传播、用户数据交换、真实的消费等等。举个例子就是,新浪可以把自己的所有用户数据开放给搜狐,搜狐也是,二者的用户可以转化,用户之间可以实现真实互动,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那才是真正的开发平台。不过目前国内的大的互联网公司看起来都做不到这一点,在开放平台策略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独享市场这块儿大蛋糕,做平台要本着真正共赢的态度,坚持真正利益分享的模式,均能够实现整个产业链获得共同的繁荣。而这样做可以并非出于道德,而是出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考量。由此来看,无论封闭,结盟,还是开放,只要是适应时代潮流的,为企业带来最大利益的,就是可以采取的。懂得顺势而为的企业才能步步为营。

8、SNS的“开放平台”选择题

  开放平台是明智的选择,SNS网站只要开放API,各大厂商和第三方开发者就可以与之合作。SNS网站需要加快平台化建设,这样就可以结合很多商业模式。

  国内SNS网站之间的竞争一向非常激烈,并且呈现出无序化的混乱局面。电子商务网站的SNS服务帮助客户增加了成交量,同时增加了用户对网站的黏度;微博的兴起对SNS网站发起了新一轮的冲击;国际巨头SNS网站扩张的触角不断延伸……这些都使本土SNS网站的发展前途充满了未定之数,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如今,平台化已经成为互联网业界的主题词之一,社交网站或应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脚步,找到互联网发展趋势与SNS网站发展之间的契合点,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要求,这样SNS网站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

  Facebook在2007年就开放了自己的平台,这个举动激发了无数开发者的热情,点亮了他们的思路,不管后来者是以怎样的姿态和目的前来,开放平台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逆转的力量。

  SNS网站从最开始的单打独斗,再到后来面对越发激烈的竞争,明智地选择结盟。其实,无论是与移动运营商,还是与硬件厂商结盟,都必定会使SNS网站更加平台化。换句话说,从结盟的第一天开始,就注定了SNS还要经历向平台化发展的过程。通过平台化更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整合资源,这样SNS网站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开辟新的天地。

  一方面,内容网站为SNS用户提供便捷的分享及信息发布服务,SNS网站引入更多的功能及应用、共享用户资源,包括公共主页、媒体进驻、网页游戏运营、OPEN ID等;另一方面,SNS的信息通道覆盖了更多用户的终端,包括桌面端、IM、手机端等等,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发布、接收服务。

  多元化的内容和广泛的用户终端,使得SNS成为一种用户在线生活的平台;对企业而言,开放的平台化发展,使得用户资源更稳固,SNS在商业价值探索上的空间更广阔。

  目前,SNS网站都已经在积极朝向平台化运作,人人网开始注重与开发者的合作,其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开发者与平台是“共生”关系,而非“寄生”关系。开发者的产品成功了,平台的发展也会更好。人人网从平台技术、产品的角度,不断钻研如何将更有效的结合和传播途径开放给开发者,同时从运营的角度,也致力于将更好的经验和服务提供给开发者。

  目前人人网希望开发者除了关注产品本身之外,再定期查看开放平台的开发中心推送给开发者的EDM邮件,并多多参与平台举办的Openday活动。

  据人人网透露,目前人人平台上通过审核的APP数量达到1000款以上,而正在开发,准备提交审核的APP则有数十万款。

  这些应用中90%为社交游戏,原因主要在于社交游戏的盈利模式明显,用户接受度高。人人网认为今后的发展趋势则会更加多元化,在发展社交游戏的同时,平台与开发者也会共同探索更多发展方向。

  51.com方面,在分成比例上,对于不同的开发者有不同的分成比例。对于那些优秀、有潜力但刚起步的开发者51.com会给予分成倾斜、费用减免、站内推广等方面的大力帮助。分成规模上,过去一年已经达到几千万。开发者收益情况良好,比较优秀的每月的收益可达几十万。目前国内开发者数量很多,他们实力参差不齐,而平台更加熟悉自己平台和用户的特征,通过审核既提升了用户体验又避免了用户精力的浪费。

  开心网第三方组件的上线,主要目的并非为了赢利,而是通过与第三方的合作,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内容和娱乐。在组件分成方面,开心网将高比例的分成都留给合作方,高于业界平均标准。未来,将向基于社交网络的创业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式创作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平台。

  商务SNS网站天际网负责人也表示,天际网很早就被Google邀请一起做开放的平台。他们正集中精力去做,待产品成熟之时,天际网将和Google一起发布相关信息。

  平台化是明智的选择,SNS网站只要开放API,各大厂商和第三方开发者就可以与之合作。SNS网站需要加快平台化建设,这样就可以结合更多的商业模式。

9、微博:走在开放的十字路口
 
  微博正走到“做成大市场还是小市场”的十字路口上。而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对开放的态度。

  微博究竟会成为只赚人气不赚钱的网络应用,还是下一个“Facebook”?

  当我们走过“微博元年”,不难发现,微博正走到“做成大市场还是小市场”的十字路口上。而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行业主导者对于开放态度——究竟是把微博做成“王府井商业街”,还是“超级大店”。简言之,是想做成平台,还是应用?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Twitter的成功和开放API密不可分。目前Twitter已经开始利用其数据资料、搜索引擎、高级商务账户、基于API数据的第三方应用软件等创收。然而在中国,Twitter的追随者们却对开放平台持有不同的态度。

  领跑者新浪微博是Twitter最佳的中国学徒。在去年11月16日的中国首届微博开发者大会上,新浪微博联合IDG、红杉等五家投资机构共同建立中国微博开发者创新基金,并首次全面解读了微博平台的开放理念:针对开发者和合作网站提供应用开发、连接和分享三个层面的合作模式。

  在这一开放平台上,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创建全新的应用,以微博手机客户端Weico为例,该款应用11月10日在苹果的AppStore上线,仅用三天时间,下载量便超了过3万次,在社交应用分类中排名第一;在连接层面,新浪微博提供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身份识别框架,第三方网站将自身的帐号系统与微博帐号绑定,从而提升用户黏性和品牌曝光度。此外,合作网站也可主动添加分享按钮,让用户将内容转发到微博,仅优酷分享到新浪微博上的视频,其日均播放量就超过130万次。

  就在新浪发力开放平台的一个月后,饱受“封闭”质疑的腾讯决定打破封闭的围墙,低调推出了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向第三方开发者伸出橄榄枝。据腾讯微博相关负责人介绍,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将采取阶段性开发的战略,第一步为开启“体验模式”,适度调低准入门槛,帮助合作伙伴更快接入;接下来将对高品质应用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然后强化云服务,帮助合作伙伴更好地应对海量用户运营,提升服务能力。

  相比之下,搜狐微博对于开放则谨慎得多。张朝阳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新浪微博在尝试开放平台,但这对搜狐来说还为时过早。首先是因为我们的规模还没达到,此外我认为微博始终应该是轻型应用,不应承载太多功能或接口。”在他看来,开放平台并不是微博的必经之路,“也许新浪有他们的考虑,但对搜狐微博来说,这路还是要走得谨慎一点。”

  微博前景很美好,但竞争也将更加残酷。各方对于开放的不同态度,将对未来的微博前景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能够成功打造一个开放平台,带动一大批应用开发者的积极参与,微博将不仅能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增强使用粘性,更可以通过广告等形式进行分成,从中形成盈利的良性发展;但如果最后只沦落为一项超级应用,那无疑是商业机会上的“大材小用”。

  我们看到,微博的开放效应已经初露苗头。90后开发者吴莹是江西财经大学软件工程系大三学生。今年4月份,她凭着兴趣开发了一款名为Wing微博客户端的产品。目前,该产品已成为新浪微博上最热门的应用,占据新浪微博平台客户端下载量第一、总下载量第三的位置。而另据统计,目前与新浪微博合作的各类外部网站,每天都能从新浪微博获得网民超过3000万次的点击,在流量方面实现了明显增长。

  不过,对于千千万万的开发者们而言,也少不了另外一种“开放”的担忧——微博大佬们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一些第三方应用开发者表示,在此前不少宣布实行开放政策的网络平台上,往往出现平台方与应用开发者争利的情况。此外,开放API的巨大访问量是否会引发宕机现象,将成为微博开放平台运营所面临的一大技术考验。

10.搜索:开放是一种责任

  寡头格局也许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希望不要出现“以大欺小”这样的妨碍创新、有失公平的竞争方式。建立在多方共赢基础上的开放模式也许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在此意义上,开放成为一种责任。

  搜索在发展之初,其对于用户的价值是简单而明晰的,即帮助用户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而现在搜索企业通过向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开放API,用户可以直接获得自己喜欢的应用程序,搜索之于用户的价值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

  这自然是开放的魅力。一家搜索企业越具有开放精神,越能够聚集搜索的资源,其满足用户的能力就越强大,自然也就越能够获得用户的钟爱。开放是来自用户的呼声。

  国内搜索引擎在发展初期,其商业模式主要是竞价排名。该模式为搜索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廉价和实用的营销推广方式。百度作为这种模式的代表者,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占到了70%以上,成为绝对的霸主。

  不过用户似乎越来越“挑剔”,他们希望自己通过搜索获得的结果是没有经过“加工”的。信息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客户端,客户端只要产品在,哪怕多几个广告,也不会太过妨碍用户的体验。但是如果搜索显示的信息都是经过特别安排的,那用户就可能被误导,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用户对竞价排名这样的模式意见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这种模式愈发膨胀,信息检索结果越来越失真的情况下。

  不论是百度还是国内其他的搜索企业,都在对这种模式做出检讨。百度推出的应用开放平台,就是举措之一。百度不仅将在搜索结果中直接呈现出搜索目标(而不是罗列出一系列的搜索链接),而且这些搜索目标都是业界公认的最有价值的产品。

  用户之外,对于第三方应用开发者,百度应用开放平台也很有价值。百度开放API,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可在百度平台上开发自己的应用,那么借助百度巨大的流量优势,开发出的应用就可以被大量的用户发现和使用。百度还通过付费、捐赠、广告等方式,帮助应用开发商和内容原创者通过百度应用开放平台实现自我商业价值。

  百度本身自然也是受益者,第三方应用会吸引更多的用户,百度的流量能有一个新的增长。最重要的是,百度借助开放平台,还可以改变过去竞价排名模式导致的负面影响,打击盗版,保护开发者的知识产权,鼓励创新,塑造健康的行业秩序。百度的形象会更加正面和积极。

  多赢是开放的最大优势,也是开放模式在业内流行的首要原因。特别是在产业融合,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今天,沿用传统的封闭思维越来越难以应对,与产业链各方合作共赢,不仅在搜索,在整个互联网,甚至延伸到通信等其他行业,都已不可避免。

  所以不仅百度开放了,淘宝也推出了开放搜索平台Open Search,搜搜、搜狗均推出了开放平台,网易有道也向全国的B2C网上商城开放商品信息收录和更新接口,开放在搜索领域蔚然成风。

  不过开放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即是它无法阻止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它还可能成为推动马太效应的因素。百度借助开放平台可以获得更多的产业链资源,发展更具优势。而那些小的搜索平台,即便开放了,对应用开发者的吸引力也有限,将来与百度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寡头格局也许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希望不要出现“以大欺小”这样的妨碍创新、有失公平的竞争方式。建立在多方共赢基础上的开放模式也许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在此意义上,开放成为一种责任。

11.C2C开放平台:团结就是力量

  淘宝用事实证明了,想要在中国的C2C市场杀出个黎明,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开放心态,与伙伴合作共赢。

  电子商务C2C市场的交易量一直以来都在网络购物产业中独占鳌头,而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中国网络购物业的潜力逐渐显现,对于C2C市场的争夺也曾经是一片腥风血雨的红海市场。淘宝作为现在国内C2C电子商务网站毫无争议的龙头,经过不断地依据形式改变自己的平台战略,与盟友利益共享,才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打败了eBay易趣、拍拍等强敌,向着马云提出的大淘宝战略目标前进。

  2005年6月23日,上万名CEO从全球各地赶到达加州圣何塞市,参加eBay一年一度的用户群英会。淘宝执行总经理孙彤宇是以个人身份来参会,在此之前,阿里巴巴的展位被eBay取消。

  1999年成立的eBay易趣凭借着卓越的战略眼光以及eBay的资金支持,占据着C2C市场90%以上的份额,而且拥有良好的品牌优势和用户基础,eBay易趣由此在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淘宝网由阿里巴巴集团于2003年5月10日投资创办,淘宝诞生在一个eBay易趣一统天下的时间段无疑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开始。

  而eBay易趣也并没有小看淘宝这条中国本土的“鳄鱼”,2003年7月eBay易趣与新浪、搜狐、网易、TOM等门户网站达成独家广告协议。如果这些网站与淘宝、雅宝等同类拍卖网站发生宣传方面的任何合作时,易趣要对合作的网站进行高额罚款。按照eBay公司CEO惠特曼当时的预期,中国在线拍卖市场的战争将在18个月内结束。

  面对eBay易趣的广告封锁,淘宝只好曲线突破,在数以千计的个人网站上投放广告。与此同时,淘宝的广告出现在线下的地铁、公共汽车上。为了打败eBay,淘宝还邀请天津大田集团、宅急送等国内知名物流公司加盟。从2005年4月起,搜狐停止了eBay易趣的广告,宣布与淘宝结成战略伙伴。同年6月8日,阿里巴巴公司宣布,04年推出的支付宝全面升级,支持外部商家和买家使用。支付宝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招商银行系统完成对接,与VISA的合作,把这种安全的支付手段推向全球,凭借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绝对优势以及区别于eBay易趣的免费模式,淘宝周围团结了大量的中小型卖家,并依仗着众多的联盟成员,终于在2005年超越eBay易趣,并且开始把竞争对手们远远抛在身后。

  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阿里巴巴集团整体业务受到不小影响,B2B、出口通业务等均有回落,国家在规范网购市场方面又出台的一系列章程制度,明确提出网店卖家的实名制,工商税务等问题也接踵而来。商场如战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竞争激烈、节奏快速的电子商务市场尤其如此,因此,面对种种隐患以及机遇,淘宝迅速决定开放平台,提出了大淘宝战略。

  大淘宝战略旨在构建淘宝网的生态圈,为淘宝商圈的网店提供IT、营销、支付、物流、资金、咨询、人才等全套的运营支持。2009年6月淘宝开放平台发布,搭建淘宝商圈的底层技术平台,迈出大淘宝战略第一步;通过淘宝开放平台,开发者可以通过API来获取淘宝的用户信息、商品信息、店铺信息和交易明细信息等信息来建立相应的电子商务应用。2010年11月16日淘宝网旗下独立搜索引擎“一淘网”对外宣布,该网站即日起公开对外测试其Open Search(开放搜索)服务。通过该服务,一淘网将与淘宝站外的B2C电子商务网站实现对接,用户可在相关搜索结果中找到除淘宝站外的合作商家商品信息,此举也表明了一淘网正式对外部商家实现开放,在开放平台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刚成立之时的大范围结盟还是大淘宝战略的实施,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一切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C2C电子商务网站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开放平台,组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利益分享集团,共同承担风险,实现利益的共赢。

12.网络游戏:在开放的名义下

  中国网络游戏公司闻平台开放之风而动,纷纷推出自己的开放平台。然而,乱象背后隐藏的真相却是这些平台只是借“开放”之名行“结盟”之实。与Facebook这样的真正的开放平台相比,目前中国网游的在线平台仍处在开放的史前期。

  中国网游资格甚老,中国互联网落地之日亦是中国网游诞生之时。从始于1995年的MUD游戏时代到图形游戏时代,从单机游戏时代再到联网游戏时代,从代理第一款韩游《黑暗之光》到第一部国游《第四世界》的诞生,从盛大、网易、九城等国内网游公司严重依赖进口游戏到逐步重视与加大自行研发游戏的投入,经过十五年的历练,中国网游已然成长壮大。适逢开放平台的东风吹来,吹得中国互联网遍地开花,网游界亦不例外。

  对于中国网游,2010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年。此前,中国网游公司均处于单打独斗、恶性竞争的状态。2010年下半年开始,网游公司开始了以合作共生为宗旨的开放平台化的运营模式。开放平台整体浮出水面源于互联网市场内部的孕育,即产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市场经过多年的竞争,企业需要寻找到更加合理与高级的形式来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而开放平台无疑代表了未来互联网界的先进生产力。

  据艾瑞咨询统计,2010年Q3中国网游市场份额前三为腾讯、网易和盛大。这三家都有平台“开放”,然形式存在差异。拿业内开放较早(2010年8月底)的主角盛大来说,其开放平台由三部分组成,大型游戏、网页游戏和休闲游戏。其中,大型游戏共46款游戏,只有4款游戏为接入游戏,剩余42款皆为盛大自有产品。而18款休闲游戏全部为盛大自有品牌。只有在网页游戏的开放平台中,盛大的开放才算具有一定的意味。38款游戏中,仅有1款为盛大自创。因此,目前来看,国内的网游开放平台主要集中在轻量级的网页游戏市场上。

  2010年12月6日上线了iGate中小客户端游戏开发合作计划的网易亦是如此定位,网易在线游戏事业部经理吴蔚在接受《互联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希望携手开发者在休闲游戏产品领域有所拓展,使得我们的3D社区游戏平台聚合更多优质、可玩性高的游戏,对小游戏市场的不断开拓将会是一个持续性的动作”。相较于盛大合作伙伴中不乏一些资质较好的国内网游企业,如久游、九城等,网易的iGate计划更加倾向于与中小开发者的合作,因此平台也更具有开放意味。目前,网易的iGate计划正处于向开发者紧锣密鼓的招兵买马阶段中。据悉,第一批成品上线而开放平台真正地运营起来要等到明年四月份。

  与上述二者不同,腾讯仅部分游戏作为应用出现在腾讯的社区开放平台上,它与开心开放平台、人人开放平台、百度应用开放平台以及手机应用程序商店里的游戏应用一样,不作为本文观察的对象。

  所谓开放平台,其核心在于开放二字。真正的开放是对开发者的开放、对用户的开放、对竞争对手的开放、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开放。而开放的灵魂是让利于人,合作共生。Facebook之所以被视为真正的平台就在于它只做平台,不与中小开发者争利。这一高度是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所无法企及的。身兼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模糊了开放平台的界线。这一点在盛大平台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盛大的在线平台更像是业界大哥振臂一呼、纠集部分业内伙伴组成利益集团。相对而言,网易iTown游戏开放平台则显得更真诚与低调一些,仅将网易的游戏以目录链接的方式置于iTown首页的右上角。

  目前来看,中国网游界的游戏开放平台其实只是因利益而结盟的代名词。而这个问题在中国互联网其他领域也很突出,原因在于开放平台在中国互联网刚刚兴起,市场还处于早期的跑马圈地的阶段。互联网大佬的群体思维是谁拉的人多占的地大,谁家就会门庭若市,因此就能在未来拥有主动权。

  然而,无法体现与贯彻开放平台精神的平台最终将行之不远,甚至会前功尽弃。

13.混战中的移动平台

  无论明日之移动平台为谁家天下,用户都将是最大赢家。

  塞班年迈、黑莓寂寥,Palm日渐式微、WP7前途叵测,iPhone作为智能手机的翘楚2010年出尽风头,若是Android不出,还真不知谁与争锋。

  2010年可以称为移动互联网元年。这一年,从整个手机行业来看,手机厂商的竞争早已经演变为手机操作系统之间的竞争。而操作系统之争,也已经升级为应用平台的争夺,这种争夺正在从高端市场向低端市场延伸。

  据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发布统计数据称,2010年第二季度谷歌Android手机在美国的销量首次超过了苹果iPhone,这也让诸多业内人士直呼未来是Android的。

  Android虽然高调,却不能掩饰盈利模式上的短板。开发者不挣钱已经成为其在现阶段发展的瓶颈问题。苹果最大的也是最具争议的特点就在于其产品系统的封闭性。但它以“iPhone拥有15万种应用程序,几乎可以为你做任何事情”为口号,让自己在一个绝对封闭然而相对开放的平台内走入一个良性循环:手机用户多就会吸引更多更好的开发者,而软件开发者受益就会有更多更好的软件吸引更多手机用户。

  反观Android,虽然被绝大多数人看好,可是距离超越ios平台的iPhone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最具开放精神的Android平台上,开源、免费吸引了众多用户,但是开发者的利益却无法得到满足,他们缺少跟谷歌一起等待增值服务大爆发的动力,这也影响了Android软件质量的持续提升。在中国,80%的Android开发者在做义务劳动,他们也许有独树一帜的APP,也许有创意无限的新点子和想法。但是他们至今还在为生计奔波。Android开发者仍然是一个弱势群体。为此,有业内人士呼吁,整个产业链的其它环节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还应该多花点精力关注下Android开发者利益。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苹果iPhone的价格还是偏高,而谷歌Android则可以很低,比如在国内,现在已经低到1000多元了。如果山寨机也大规模杀入,价格将更有优势。

  苹果的封闭系统做的再好,自己的力量还是有限的。在未来,谷歌Android的用户量肯定大于苹果iPhone的用户量,再加上谷歌的广告DNA,广告战中Android系统的优势显而易见。也许Android系统会像QQ那样,先占有庞大的用户数量再开发增值服务,Android系统的开发者们更多看到的,是未来。

  而不甘落后的微软于2010年10月11日正式发布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 7(简称WP7)。在发布毫无亮点的Windows Mobile 6.5系统之后,微软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谷歌Android和苹果iPhone攻城略地。尽管WP7被批评为“姗姗来迟”的操作系统,尽管WP7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看得出此次微软特别针对谷歌Android系统的一些不足“下药”,火药味十足。

  微软并未透露该公司对WP7系统的销售预期,手机业务负责人安迪·里斯表示,当前的目标是让用户喜欢我们的产品。“如果用户喜欢我们的产品,我们将变得非常流行,该业务随之也将会取得成功。”

  iPhone和Android之争将封闭还是开放系统哪个更有优势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实际上,无论是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都是以争夺用户为目的。只要能获得用户的青睐,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从封闭的iPhone、黑莓,到半开放的WP7,再到完全开放的塞班、Android,以及尚未明了的MeeGo,众巨头逐鹿移动互联网市场,无论明日之移动平台为谁家天下,用户都将是最大赢家。

14.从拆分到开放:电信业“革命”升级

  现在电信行业兴起的开放潮流,一方面推动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也整合了更多的产业链资源。电信运营商与市场形成了良性互动,这是电信发展史上少有的局面。从拆分重组到开放共赢,电信运营商的生存法则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电信行业的垄断一直备受争议。上网费用高、通话费用高、固话月租费高等都被广为诟病,电信运营商在舆论上似乎从来没有得到宽恕。然而现在电信运营商打出了“开放”旗号,建设开放平台,与产业链各方合作共赢,使其少有地在舆论上赢得了主动。

  电信运营商的“开放”不仅仅是一句口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电信运营商意识到产业链发生的巨大变革,已不再简单是电信设备商——电信运营商——用户这样简单的三步走的模式,更多的产业链主体加入其中,产业链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越了电信运营商的控制范围。已往的“封闭花园”模式不再适合形势的需要,用开放精神整合产业链资源是电信运营商在新的形势下争取市场主导权的唯一选择。

  不论是否出于自愿,开放模式引发的变革都是深层次的,触及到了电信行业根本的生存法则。电信行业的变革往往是由行政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拆分重组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而现在的开放则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运营商主动迎接市场竞争。从拆分到开放,电信运营商在塑造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上,变被动为主动,“革命”升级。

15.拆分重组的弊端

  电信行业的技术特性和经济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技术上,电信行业具备网络型经济特性,即网络的总成本与覆盖的服务地域的面积成正相关,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全程全网性,即为实现通信的无障碍和全国覆盖,客观上要求网络覆盖的完整性和整个生产过程的统一性;网络正效应性,即随着使用同一产品或服务的用户数量的增加,每个用户从消费此产品或服务中所获效用亦随之增大,正是由于这种效应,电信运营商不惜一切代价地建设、扩大网络,争夺客户。

  在经济上,电信行业具备规模经济特性,电信网络一次性建设成本极高,但是成本不会复制,一条通信线路被一个用户使用和被一万个用户使用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边际成本很低,规模效应明显;范围经济特性,即增加新的产品或服务的综合成本要低于单独生产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成本的沉淀性,即电信网络的建设成本只能通过运营商来收回。

  因此,电信行业的垄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电信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完全垄断是不经济的。为了保持电信行业的适度竞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采用行政手段对电信行业进行干预,拆分和重组是主要的形式。

  电信行业经历了数次拆分和重组。从1993年成立中国联通以打破邮电垄断,到2008年电信行业重组形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全业务运营商,电信行业格局几经变迁。然其背后一直有一条主线:即通过拆分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而通过重组则缓解竞争过度,保持电信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电信行业的改革一直在拆分和重组上左右摇摆。

  2008年的电信行业重组有其合理性。“六合三”方案既保证了电信经营的统一性,又通过全业务竞争缓解了垄断。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格局虽没有改变,但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却各自拥有自己的明显优势。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2010年10月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前三季度工业通信业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言论认为,随着全业务经营、3G网络建设及业务发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均实现了电信业务收入6.5%以上增长,企业间经营差距明显缩小,市场竞争格局逐步优化,电信体制改革重组初见成效。

  不过拆分重组无法改变竞争主体的国有控股,国家既要考虑市场竞争的效率,又要考虑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当两者矛盾时,或者牺牲市场效率换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或者牺牲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换取竞争效率,都会带来问题。前者牺牲市场竞争效率,后者任由无产权约束的恶性竞争发展,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并且容易造成过度竞争。

  所以拆分重组这样的自上而下的“革命”有其局限性。现在电信行业兴起的开放潮流,一方面推动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也整合了更多的产业链资源,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机会。电信运营商与市场形成了良性互动,这是电信发展史上少有的局面。从拆分重组到开放共赢,电信运营商的生存法则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16.向互联网靠拢

  电信运营商打出开放旗号,说明其开始摒弃传统的封闭思维,主动迎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带来。当前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之下,电信与互联网的融合加速,电信行业逐渐“去电信化”,即电信传统的语音业务逐渐萎缩,以互联应用为特征的增值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向互联网靠拢,是新时期电信运营商的战略抉择。

  首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电信运营商管道化风险加剧。以英国为例,2007年英国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产生的流量占其移动互联总流量的60%。但后来由于互联网公司的加入,用户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互联网企业开发的应用,到2009年,由英国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流量只能占到移动互联总流量的20%,英国电信运营商在相当程度上被“管道化”“边缘化”。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曾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移动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电信运营商有可能不再是天然的产业链中心。在话音和短信时代,电信运营商是产业链中天然的中心环节,这种情况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终端设备商、互联网服务商等,都可能成为产业链的中心,应用商店出现后,这种形势更明朗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二是移动互联网带来巨大的数据流量形成新的挑战。中国移动面临扩容的压力和收费模式的挑战。电信收费不像电力系统按用电流量收费,而是采用包月、套餐。全球电信运营商收费对流量都不限量,用多用少与收入关系不大。巨大的数据流量不能转化为收入,而收费的是别人,电信运营商就容易被边缘化。

  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内容应用不断增值,同时管道价值不断贬值的历史。互联网的主流商业模式是免费模式,即通过提供免费的内容和应用获得用户,然后通过广告等其他方式向企业收费,用户是直接受益者。现在用户上网最大的门槛是宽带费用,而这部分费用是由电信运营商收取的。因此,降低管道成本,是广大网民的需求,同时也是互联网企业的需求,也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电信运营商不能成功转向互联网,还是依靠管道,那将来的盈利风险会越来越大。

  当前,互联网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已经形成了正面竞争,并且获得了竞争优势地位。以通信为例,腾讯QQ目前的用户超过6亿,每天平均活跃用户数量达到1.375亿,这对运营商的语音业务不可避免会形成冲击。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推出了大量的免费软件和应用,很多都支持VOIP、在线视频、多人社区、信息交换等功能,其数量之丰富、功能之实用,电信运营商很难招架。

  面对互联网企业的“咄咄逼人”,电信运营商需要主动进军互联网,发挥自身用户数量大、管道资源丰富的优势,将用户优势转化为平台优势,夺得市场主导权。

17.开放举措

  运营商进军移动互联网,选择开放策略,有其必然性。3G时代应用程序数量大大丰富,依靠电信运营商自己的力量,很难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即使采用移动梦网那样的封闭模式与一部分SP或者CP合作,也无法应对其他SP或者CP带来的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机会无处不在。SP或者CP并不一定需要跟运营商合作才有机会,它们还可以跟终端厂商合作,利用终端厂商所提供的开放平台来获利。电信运营商不再是唯一的途径。

  中国移动率先改革,原来移动梦网对SP或者CP有严格的资格审查,对SP或者CP实行集中管理,SP或者CP必须让渡很多权利才能够与中国移动合作。MM(Mobile Market,简称MM)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其向所有的SP或者CP开放,还向个人开发者开放,完全打破了过去的“封闭花园”模式。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开始跟进。中国电信的“天翼空间”同样倡导开放共赢,而且开放得更彻底,即除了向电信的用户开放,还向移动和联通的用户开放。而且中国移动的MM重点针对移动TD网络中终端开放,而中国电信则向全部终端开放。中国联通于2010年11月10日推出了沃商店,暂时不向移动和电信用户开放,但是对开发者完全开放,开发者对自己开发的软件具有自主定价权。

  中国移动的OPhone手机操作系统也采用了开放策略,大大降低了终端厂商的终端制造成本和技术开发门槛。还向应用开发者开放,开发者可在操作系统基础上自由开发应用。

  WIMS项目也是中国移动的开放举措之一,中移动利用WebIMS技术正在打造一个通信能力的开放平台。通过开放API和Widget等,中国移动能够将IMS网络和业务能力提供给应用开发人员。

  电信运营商推出的开放举措不局限在上述方面,开放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发展的“关键词”。虽然电信运营商实现向互联网的转型,还需要在企业组织架构、文化、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但是以开放精神为先导,电信运营商已经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而且更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正在逐渐融入到市场竞争之中,从“裁判员”变成运动员,垄断的嫌疑大大减少。希望有一天,互联网能够以其开放精神彻底融化电信行业的垄断积弊,广大网民和互联网企业都能从中获益。而电信运营商也能够以其自身的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展示出新的风采。

18.所有的开放都离不开技术驱动

  针对服务的平台开放问题,需要加强技术驱动力,提高核心技术水平,建立数据核心业务,以此获得核心竞争力。

  展望中国未来互联网平台发展,商业模式和技术将是主要的驱动力。其中,商业的驱动力是充分的,技术驱动则是一个突出薄弱环节。

  所有的开放都离不开技术驱动。因此,2011年乃至今后几年,技术驱动这个短板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互联网平台开放努力的成效;而商业模式选择正确,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更好抓住机遇。

  首先,我们观察一些热点平台的未来开放动态。

  定位平台,是当前美国最热的开放平台之一,中国的定位服务热也在重新兴起。在美国,定位服务发展受到商业模式狭窄的制约。由于,Foursquare的大热,导致SNS平台成为LBS的主流。中国也一窝蜂在发展SNS类型的LBS,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然而从未来发展讲,SNS平台,只是众多适合LBS的平台中的一个。与SNS模式同样有前途的平台,还有LBS的内容平台(可以把一份报纸化为成千上万份临时、当下的一对一“报纸”)、广告平台(可以在200米范围临时招商,定位到人的精准投放平台)、数据挖掘平台等等。留下这些商业模式空当,是当前一窝蜂涌进SNS、并且马上会死掉的一大批LBS们的失策。未来马上会有人填补空白。

  但是,技术驱动才是LBS平台化、特别是中国LBS平台的真正软肋。国内目前搞LBS的,多是玩商业模式出身,赶时髦是他们所长,而缺乏核心技术将成为这一拨(候补)先烈的致命伤。核心技术的缺乏,在LBS平台上的表现是全方位的,从标准、工具、中间件(构件)到API,几乎没一样拿得出真东西来。这样上阵冲锋,在我看来,无异于赤手空拳去送死。骗骗投资人的钱而已。从这次互联网周刊的年会看,聪明的投资人已注意到这种玩法在LBS市场培育期特有的高风险。我认为未来LBS的赢家,不属于那种将定位技术与具体应用进行简单直联的玩家,这是电信运营商过去十年玩剩下的,事实证明不成功;要想玩赢,至少要在一项核心技术上,特别是API上,有特色、有突破才行。

  支付平台,这是当前美国最热的又一个平台。其主要意义在于它是通向未来个人精准信息服务的门户。银联和运营商把支付平台误当作金融业务(在美国,实际是数据信息业务为主),属于整体看走眼。而支付宝的路子,从世界潮流看,方向才是正确的,有关部门给支付宝发第一张民营支付牌照,历史将证明极为英明(当然,将来支付宝从支付中发展出数倍于金融业务的数据业务,却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因此这种“英明”多半是瞎蒙的)。

  然而,制约支付平台成为未来数据核心业务开放平台的,仍然是核心技术的驱动力不足。当然,支付平台比定位平台好一点的地方在于,重视了技术标准的作用;但其它方面,尤其是在API方面,还基本没有开窍。将来支付平台赖以成势的主要技术,与金融几乎无关,主要是在一定法律条件支持下的数据挖掘技术,以及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向各种代理增值应用的API。IBM不去收购咨询公司,而去收购统计软件,确实见识过人;反观统计软件业全行业犯傻的地方,在于没有认准SaaS潮流,没有发现加个API机制,就可以十倍增值,而落得被收购的命。将来发展支付平台,需要在人工智能上,开发得比现在的谷歌、百度更深入,才能解决应用问题。最终技术驱动支付业务,会向现在美国兴起的各种AGENT下游增值业务开放的方向发展。

  其次,观察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未来开放动态。

  自从美国主流媒体依据苹果成功,预言封闭模式将主导移动互联网发展以来,前沿的态势正好相反,开放的谷歌已经后来居上。再过一段时间,美国主流媒体将有可能为自己当初的轻率而脸红、后悔。

  开放主导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就是欧洲移动设备商在向谷歌投怀送抱。说明开放的吸引力,远大于封闭的吸引力。苹果模式虽好,无耐面临的压力太大,其成功可不可持续,远未到盖棺论定之时。而且就是苹果模式本身,也不象评论家分析的那样,完全是因为封闭而取得成功。记得有一次,苹果公司的代表在长安俱乐部,当着我的面,对中国的投资人说,苹果是因为开放而取得成功的。她指的是开放了API和开发工具,由此吸引了30-40万的开发者。虽然她刻意对不懂行的投资者隐瞒了在源代码问题上的封闭立场,但至少苹果公司对开放在成功中的作用,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一点不象一贯坚持“政治正确”的美国主流媒体,出于意识形态考虑歪曲苹果成功因素的做法。

  中国移动互联网平台发展,倒不存在“政治正确”的问题。其制约发展的问题之一,在于技术驱动力不足。尤其是IT方面的技术驱动力不足,没有核心技术是其突出表现。我最近在中国移动,从一把手到基地,从上到下发表了14次演讲,其中在广东的MM基地、GPS基地和四川的音乐基地,针对他们的具体业务,反复强调一点:ICT是由IC和IT共同构成。运营商光有语音核心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数据核心技术。这不是指电信业通常理解的所谓数据技术(流量和管道技术),而是我们IT业、互联网界理解的数据技术(把流量转化为数据收入的技术)。

  我认为,导致未来移动互联网权力与收入转移的关键力量之一,是IT大量渗入数据核心业务。其中前沿主要的发展趋势可以分几个层次:境界最高者,控制开放系统,从标准、路线角度推进开放,相当于用太星战控制地球,如IBM、谷歌对开放源代码的运用;次之控制中间层技术,包括Widget(如苹果)、中间件(如甲骨文),包括API,Java based on CDC;再次之,集成关键应用服务(key Services,如fetion、STK、DM、音乐下载等)与加强后台支撑(Support Services)。

  我们现在只能做一头(手机终端)一尾(用户体验)的事,中间增值承重的环节,都插不上手。这属于典型的胳膊腿没伸展开的业态发育早期状态。运营商如果在上述数据核心业务的承重环节上“四大皆空”,就只好等着人家来拆电信花园。目前中国除了联发科、优视科技等少数企业对这些前沿稍有感觉,其它都比较麻木。所以让我说看好哪些平台,我只能说听天由命。现有平台,包括中国电信匆匆上马的移动商店、联通重新捡起来的移动商店等,首先要经过交学费的阶段,然后才谈得上有发展还是没发展。

  其它平台还有许多,视频、微博、电子商务、搜索、即时通信等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罗列。问题大同小异,都存在针对服务的平台开放问题,都需要加强技术驱动力,提高核心技术水平,建立数据核心业务,以此获得核心竞争力。中国的互联网市场越来越大,单纯靠商业模式吃遍天的时代正在过去。商业模式只是保证把生产力用对地方、正确地用,但生产力本身一旦缺位,任怎么补都无济于事。当大家都领悟到先进商业模式的真谛后,成功要靠硬碰硬地拼技术,谁掌握了先进生产力,谁笑到最后。毕竟发展是硬道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