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

(桂政发〔2018〕2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桂发〔2016〕23号)精神,推动全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及相关产业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引领广西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线,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大力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资源向我区集聚,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创新协同发展,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高地,为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和动力。

(二)基本原则。

1. 科技引领。把握国际国内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突出需求导向,在我区优势领域加大布局和支持力度,实现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的突破,全面增强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加速构筑区域优势,实现科技引领发展。

2. 统筹布局。根据我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的不同特点,兼顾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统筹布局政策、项目、基地、园区和人才体系建设,加强部门协同、区市协同,实现创新能力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环境营造协同发力。

3. 市场主导。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应用导向,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形成竞争优势。把握好政府和市场分工,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安全防范、市场监管、环境营造、伦理法规制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 开放合作。倡导开源共享理念, 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主动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网络,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在研发活动、基地建设、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等方面提升开放合作层次。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人工智能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研发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发展的创新体系。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智慧旅游等重点领域广泛应用。培养若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产业规模超过3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到2025年,在人工智能部分领域的产业基础研究和技术取得突破,学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取得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成果。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区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产业规模超过8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的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涌现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人工智能代表性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50亿元,通过人工智能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

1. 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瞄准应用目标明确、有望引领我区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的基础理论方向,加强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与决策等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布局高级机器学习、跨媒体分析推理、人机协同感知、自主协同控制和自主无人系统计算构架等基础研究。加强跨学科探索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交叉融合。

2. 突破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快部署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重点突破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自主无人系统智能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积极开展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和新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3. 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建设。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结合我区重大需求,对产业方向和未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用领域进行系统性部署。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平台聚集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的作用,突破基础前沿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应用示范。各类平台要按照军民深度融合的要求和相关规定,推进军民共享共用。

4. 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育和引进。统筹利用国家“千人计划”和我区“八桂学者”、“特聘专家”等人才计划,加强知名科学家、高水平团队以及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工作。通过重大项目牵引、基地平台建设,在重点发展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与创业团队。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在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先行试点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化。

1.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

智能软硬件。研究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智能系统。加强低功耗轻量级底层软硬件、高精度智能传感等核心技术的开发,推进车载、船载、医疗健康等领域应用示范。

智能机器人。面向食品、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等产业,重点发展和应用分拣、包装、焊接、喷涂、挖掘、装配和搬运等工业机器人; 面向农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适应广西地形特点的耕种与收割机器人、农业植保无人机、智能化自动传送与加工系统等。在教育、安防、家政、旅游、养老、医疗等领域,开展服务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示范。

智能运载工具。大力发展智能汽车电子信息产品,重点发展汽车智能仪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理、锂电池制造检测自动化系统,开发底盘综合性能控制、全驱整车控制、车载通信与网络等智能化电子控制系列产品。加快发展无人机、无人船,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支持企业布局全息、激光、柔性等前瞻显示技术,推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裸眼3D(三维)显示等技术与产品开发及应用。重点研发面向游戏娱乐、医疗、工业等领域的虚拟现实硬件产品。

智能终端。提升可穿戴设备低功耗设计和研发水平,围绕运动健身、医疗健康、游戏娱乐等应用领域,研发具有规模商业应用的可穿戴设备产品。

物联网基础器件。开展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读写器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在无线传感网组网技术、二维码标识技术、安全认证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推动嵌入式软件、应用中间件、平台化组件、应用软件等物联网核心软件产品高水平发展。

2. 加快推动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加快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积极参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培育形成我区智能制造区域创新中心和实验验证中心,培育一批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南宁、柳州、玉林三个智能制造城建设。

智能电网。加强与中国南方电网合作,推进建设智能电网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输变电、智能配用电、电网监控等装备,积极发展智能传感器、电力运行监测控制、故障诊断及自愈装置等智能调度和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形成智能电网研发制造全产业链。

智能农业。重点攻克农业信息的智能感知与识别关键技术,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重大共性核心技术,构建农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开发精准农业农田信息快速获取技术系统、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决策、肥水药精准实施装备等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系统。构建温室、畜禽、水产等领域全产业链的智慧农业系统。

智能物流。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使用的智能化。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重点开展供应链第三方协同服务技术、物联网环境下智能物流技术、区域性多式联运技术、跨境电子商务与网购物流服务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

智能金融。建立并持续完善金融大数据应用体系,针对微观市场主体的行为数据进行挖掘。基于大数据技术加强统计监测,依托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金融风险的动态识别和有效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智能商务。支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方式、渠道管理、传统商务流程改造与优化服务模式变革等方面实施创新。积极推进广西商务云平台、广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在商贸流通中的应用。

智慧旅游。通过互联网促进广西旅游资源与远程客源市场的高效对接,运用微博、微信、微站、微店、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等新技术,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手段,推广网络支付、电子门票等新技术,创新旅游管理方式。建成一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和智慧旅游试点景区。

智能家居。推进以智能路由器为中继节点、以智能终端为核心控制节点、以互联网云平台为支撑的智能家居生态体系建设。着力发展中高端、个性化的灯具和照明系统设计及制造业,实现LED(发光二极管)照明智能化控制。

3. 大力培育一批智能型创新企业。

加快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以制糖、汽车、钢铁、水泥、机械、有色金属等领域为重点,实施“互联网+工业”行动,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工业深度融合,建设高速、泛在、安全的工业互联网,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产品,加快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

推广应用智能工厂。推动汽车、工程机械、有色金属、制糖等优势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柔性生产线建设,加快建立以数控机床、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交互等相互协调联动的智能化生产线。

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骨干企业。推动区内优势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高校等联合组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加强专利布局,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标准制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人工智能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各领域应用,提升我区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4. 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基地。

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点示范。依托人工智能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探索开展人工智能创新试验,推动人工智能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引领带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

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依托自治区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载体,加强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

建设人工智能众创基地。依托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搭建人工智能领域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人工智能众创空间,完善孵化服务体系,推进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创业。

(三)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应用与示范。

1. 开展民生服务智能化应用与示范。

智能教育。加快普及宽带网络全面覆盖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建设自治区级教育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与大数据分析支持,开展各类教育管理创新应用服务。支持高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

智能医疗。加快推进自治区、市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智慧医院系统,推进电子病历标准化建设,实现临床路径信息化。探索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和检验、体检、影像系统,促进医疗资源共建共享。

智能健康和养老。搭建全区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促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打造一批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示范社区,创新养老服务业态。鼓励企业开发移动医疗、视讯医疗、远程照护、健康监测、智能服药等家庭健康信息产品。加快智慧健康设备研发成果转化,提高生产制造水平,促进健康医疗智能装备产业升级。

2. 开展社会治理智能化应用与示范。

智能政务。建设广西电子政务云平台,建立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打造智慧电子政务服务门户。建立和完善自治区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广西政府公共资源开放平台,为监测、分析、预测、预警经济运行提供支撑,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智慧法庭。构建统一的审判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从立案到分案、开庭、结案、执行等关键节点全程自动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法律文书自动生成、智能纠错及法言法语智能推送能力,庭审语音同步转录、辅助信息智能生成及实时推送能力,基于电子卷宗的文字识别、语义分析和案情理解能力,为辅助法官办案、提高审判质效提供有力支持。

智慧城市。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建设安全智能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智能建筑,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城市大数据平台,构建多元异构数据融合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对城市重要生态要素的全面感知以及对城市复杂系统运行的深度认知。研发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促进社区服务系统与居民智能家庭系统协同发展。

智能交通。建设北部湾港口岸线地理信息系统,为北部湾港口岸线管理智能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设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平台,推动交通、公安、气象、水文、安监、地震、测绘等部门业务数据共建共享。积极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开发交通综合应用,大力发展出行信息、交通引导等交通大数据增值服务。

智能环保。加快建设全区统一的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形成全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一网一库一平台”。建立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加快提升环境质量自动监控和预警能力。通过部门间技术协作与监测数据集成、应用大数据技术等措施,提高预报预警准确度和反应速度。

智慧水利。完善水安全保障及应用支撑服务体系,构建广西数字流域多模式数据共享中心,建设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高效利用、农村饮水安全、水生态环境保护、河长制、湖长制综合信息管理等系统,打造智慧水利平台。

3. 开展公共安全智能化应用与示范。

大力加强公安工作智能化建设,完善公安信息通信网安全保障及应用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时视频监控网络,推动各部门、行业的视频监控资源汇接形成一体化社会动态监控平台。开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警备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网络犯罪防范与侦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实用高效的立体监测预警技术的集成研究与应用示范,以及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分析挖掘技术、保密技术、智能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示范。

推进对影响食品药品安全危害因素的监控预警和事后溯源与应急检测及处置的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食品药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监管的应用,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着力开展气候区划技术研发,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研究,力争在海域地震监测、水库地震预测、洪水及干旱预警预报和岩溶地区致灾机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自然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提升自然灾害早期识别、早期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灾害预警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

大力推进覆盖全区的信息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着力开展技术支撑平台和业务应用平台建设,加强统一数据平台建设,提高网络安全风险防控、安全预警、威胁监测处置技术能力,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可控的网络发展环境。

4. 开展信用体系智能化应用与示范。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库,依法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互联共享,有序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小微型信贷机构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小微型信贷机构管控信贷风险提供服务。开展电子商务网站可信认证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信用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征信机构建立征信系统,推动信用市场服务创新,拓宽信用产品在金融、经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四)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

鼓励和支持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组织实施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加强协作配套。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军民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咨询、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和共享评价等服务。鼓励军工集团公司在桂设立高端研发机构,开展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鼓励与地方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共同快速发展。鼓励军工企事业单位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将研究实验基地、科学设施与仪器设备、科学数据与信息、计量与检测技术体系、科技成果等国防科技资源向民口开放。

(五)加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光纤到户网络改造和骨干网优化升级,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利用电信普遍服务推进行政村通光纤,适时开展5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商业应用,加快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深度覆盖和延伸覆盖。力争在南宁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网、铁路、公路、水利等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布局未来网络,加快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新型网络设施建设。加强未来网络安全保障,积极防范未来网络安全风险。

(六)实施一批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

对接国家顶层设计,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区部署实施人工智能“1+N”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参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以及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智慧旅游等领域各类国家科技计划。根据技术成熟度和产业影响度,主动布局,分步推进,组织实施自治区创新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和重点研发项目,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战略产品,协同推进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应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组织领导,由自治区科技创新发展办公室牵头统筹协调全区人工智能发展工作。全区各地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工作,保障新一代人工智能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要推进人工智能建设,加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长远性重大问题研究。要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及时宣传人工智能新进展、新成效,调动全社会参与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性。

(二)加强政策引导。

加快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完善数据开放与保护相关政策,支持公众和企业充分挖掘公共数据的商业价值,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完善融资服务,通过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科技保险等手段支持我区人工智能企业融资,积极探索保险资金以债权、股权、基金等形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企业发展。

(三)加大财政投入。

运用好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计划、信息产业发展等各类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在不改变部门资金现有渠道安排方式和用途的基础上,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培育、大型人工智能企业引进、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

(四)加强开放合作。

加强与区外、国外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做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支持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赴海外开展前沿技术、标准等学术交流,提升交流水平。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面向东盟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合作、产品贸易、投资和产业交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促进我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发展。

附件:主要工作任务分解表

 

 

2018年4月5日

广西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 相关产业规模将达2000亿元

广西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 相关产业规模将达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