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加班生态图 制图/岳笑
半数受访职场人称身边有不少“伪加班”族,近四成人期待摒弃“加班为荣”的职场文化
“加班为荣”是现在不少企业的办公室文化。有评论指出,其实许多加班行为属于“伪加班”,要么是为了挣表现而“装忙”加班;要么是因为工作效率低,能在上班时间办妥的事情非要等到临到下班时才埋头加班做。近来许多上班族开始重新审视办公室里的“加班文化”。上周,重庆晨报公众调查中心联合大渝网,对1876位职场人展开的在线调查显示,半数职场人(51%)发现身边不少人在“伪加班”。
职场里的“伪加班”族
每到下午五点整,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的小曾都会伸出半个头,看看办公室格子间另一边的同事是否有下班的迹象。有时忙得不可开交的同事,会扭过头来暗示“再等会儿”;有时,正开着Excel聚精会神看连续剧的同事会不高兴地发牢骚说:“领导都没下班呢!”总之,参加工作一年来,小曾和同事都没按时下过班。小曾告诉重庆晨报记者,其实大家的工作量差不多,作为职场新人的她都能下班前完成任务,对那些“老手”来说自然不在话下。天天“伪加班”实在耗人,又完全没必要。
本次调查中,93%的受访职场人坦言平日会加班;其中,四成人“经常”加班。问及“加班原因”,23%的人承认自己是在“伪加班”。具体而言,11%的人觉得领导同事没走,不好意思提前离开;7%的人承认自己效率低,不得不加班加点;5%的人是为了挣表现,没事也装忙。
“伪加班”是职场潜规则?
在职场混迹多年的受访者伍严荣认为,“伪加班”已成职场潜规则。毕竟“态度决定一切”,当身边人包括领导都在加班加点时,你一个人溜之大吉,会被看作是“没有集体观念”和“缺乏上进心”。只是90后受访者王柔相信,这种企业文化到了该被淘汰的时候了:“效率高的人不是更应该得到肯定吗?为什么一些人要甘愿降低效率、浪费时间来换取‘加班的光荣’呢?”
对于“伪加班”,43%的受访职场人感到“反感”;也有36%的人表示“理解”;21%的人选择“无所谓”,觉得已经习惯了。重庆科技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向守俊认为,一些员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不过从个人心理健康角度,向守俊不认同“伪加班”。“伪加班”族把对自己的肯定建立在领导和同事的肯定上,以此作为职场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来源,是不自信和没安全感的表现。
杜绝“伪加班”有难度
向守俊认为,这种透支健康的加班行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十分不值得。他建议年轻人重视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调查中,超九成受访职场人(94%)认为应杜绝“伪加班”现象。39%的被调查者期待社会摒弃“加班为荣”的职场文化。同时,75%的受访职场人认为要杜绝“伪加班”现象有难度;34%的人建议相关部门惩处企业的长期加班行为。
加班能体现编程的热情吗?
每当有关于热情的文章出现,有些人总会在下面评论说,他们没有时间去做业余项目,每天的工作就超过8小时了。这让我很困扰,为什么不加班要被定义为没有热情。热情是一种情感。它意味着你会思索你正在做的工作,它意味着你关心它们。
热情不是二进制。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热情。那些下班后依然会熬夜在GitHub上奋战的家伙可能就是比你更有热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热情。在我看来,如果你读到涉及职业生涯热情的文章,然后精心评论,那么你的热情就已经超出了平均水平。
没有热情的人甚至都不会找这些文章。并且,即便是去找了,他们也不会对此发表任何评论。他们从来没有在stack overflow解答过他人提出的问题,也不会阅读博客文章以便与时俱进,更加不会去阅读hacker news、重构代码、聆听编程播客,总之任何能表现出他们关心他们正在做的工作的事情,通通不会涉及。
你不一定要有自己的业余项目或者在编程上投入额外的时间。只要关心你所做的事情以及做事方式就可以了。你应该将工作做好。你应该积极学习如何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你也应该在工作中学习(在合理范围内)。在工作中学习一小时,然后节约之后需要花费的八小时努力,才是对自己负责的行为。
不要成为那种精神萎靡,得过且过的人。这种人,成天希望自己可以不必学任何东西,混日子就成。甚至更糟的是,有的还会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了。他们搞不好还会阻止别人的用功,破坏他人的努力。工作有没有做好不在他的关心范围之内,因为从他的角度来看,他仍然要工作8小时。只要你不是上面我所说的那种人,那么就值得先给自己点个赞。
在完成8小时的工作之后就可以将时间放到孩子和爱人身上了,不必觉得愧疚。这是我们应该的生活。只要确保你在工作的时候不是用混的就行。你真心没有必要在下班后继续工作以展示你的热情。
评论